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子轶通讯员钱慧玲郭姗姗
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世荣致辞
每年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,人们要给标准这个“世界通用语言”过节。
在从全球前沿科技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,标准无处不在;而湖北,正从规则的“执行者”积极向“制定者”转变。
10月11日,湖北举办了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。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亮出了一份沉甸甸的“标准成绩单”:全省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7项、国家标准5627项、行业标准7607项。
看不见摸不着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
它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路上,究竟意义几何?
如何解读这份沉甸甸的标准成绩单?
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程建宏发布《湖北省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(2024)》
世界标准日
共瞻美好世界愿景
如果没有标准,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?
你的手机充电器,每个品牌都不同,家里得备上一堆线。
你从湖北寄个快递到北京,包装、尺寸、流程全凭快递公司心情,可能一个月都到不了。
甚至两个省之间的火车铁轨宽度都不一样,货物根本无法直接运输。
“标准”,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套最佳规则和“通用语言”。它确保了产品能互换、服务能互通、数据能互联。世界标准日就是为了彰显这套“隐形基础设施”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高效,并鼓励大家制定更先进、更开放的标准,来应对未来的挑战。
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征途上,“标准”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?
制定标准,就是抢占规则制定权,从参赛者升级为赛事主办方之一。普通玩家只能按照别人定好的规则来生产产品,比如按照国外的标准造零件,利润薄,还总被“卡脖子”;高级玩家会直接参与甚至主导制定国际标准,这能让湖北的光电子、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,从一开始就站在产业链的顶端,掌握绝对话语权和定价权。
标准打造了“超级连接器”,让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畅通无阻;它成为了“产业催化剂”,让“土特产”和“高精尖”都能做大做强;它铺设了“绿色快车道”,统一标尺,降低社会总成本。
勇闯前沿
湖北标准竞逐全球话语权
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上,谁掌握了标准,谁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。湖北,正在这条赛道上加速奔跑。
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《湖北省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(2014)》显示,2024年以来,湖北企事业单位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25项国际标准,位列全国第九,中部第一。在前沿技术的“无人区”,湖北力量正努力刻下自己的印记:
在的人工智能领域,湖北主导制定《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标记语言》国际标准,为AI大模型的“喂养”和训练立规矩;面向未来的6G网络,湖北提出的《面向未来网络的语义认知网络需求》国际标准,正试图定义下一代通信的智能内核。
依托“中国光谷”的全球影响力,湖北推动的《网络可编程架构》《以太网OAM管理》等标准,已成为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通用规范,进一步巩固了湖北在光通信领域的全球话语权。
如今,在自动驾驶、遥感监测、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,人工智能正让地图越来越“聪明”,让空间分析越来越精准。然而,这股发展浪潮也遭遇了“成长的烦恼”:全球各地的时空数据来源五花八门,质量参差不齐,就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讲着不同的方言,难以高效沟通和协同。
这一行业痛点,如今迎来了破解之道。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岳鹏教授透露,该校已在这一领域开创先河,成功主导发布了四项地理人工智能国际标准。从顶层设计的概念模型,到具体执行的编码规范,全球地理遥感数据的标注工作首次有了一套统一的“世界语”。
此项突破,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,更意味着中国在激烈的地理AI竞争中,率先掌握了规则制定的主动权,形成了显著的创新先发优势。
夯实根基
为国家标准贡献“湖北力量”
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同时,湖北也是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“主力军”。
2024年,湖北省共参与了812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,占全国总数的25.7%,排名全国前列。2025年前八个月又提交了26项国际标准提案,参与了704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。
在服务国家“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”(“两新”)行动中,湖北承接了汽车、无人机等24项国家标准起草任务,并专题下达了78项相关地方标准制定计划。这意味着,从消费者未来购买的电动汽车充电站,到天空中飞舞的物流无人机,其安全、性能与互联互通的底层规则,都可能蕴含着湖北智慧。
2024年,全省有498家机构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,参与频次达1240次,体现了湖北省机构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广泛性和活跃度,也反映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标准需求的迫切和高涨。2024年湖北省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超过10项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汽车、机械、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通信等领域,与湖北重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,其中车辆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72项,占该领域国家标准总数的70%,居全国前列,彰显了湖北作为汽车制造大省的实力和底蕴。
赋能百业
“标准+”谱写发展新篇章
标准的意义,最终要落在推动发展、服务民生上。湖北标准化工作如同一条无形的线,串起了产业升级、市场统一与美好生活。
“标准+”打通了内外贸。湖北多部门联合,推出“一次检测、一次认证、多国通行”的服务模式,为洪湖万农水产品等企业解决“出口转内销”的标准壁垒,已成功推动7家出口企业打开国内市场,让“湖北精品”无缝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。
标准不总是高高在上,它甚至关心小龙虾的“旅行体验”。湖北制定的《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、运输与投放技术规范》实施后,虾苗远赴新疆、广东,成活率从不到50%飙升至90%以上。这套标准助力潜江建成全国最大的“中国虾谷”,每年供应优质虾苗约30亿尾,真正用标准“链”起了百亿虾产业。
在神农架大九湖,湖北发布的《“全电景区”评定规范》正引领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。改造后,景区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85吨,能源费用降低40%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也防范了森林火灾。
标准还能夯实数字地基,湖北通过制定统一识别代码和标准地址编码规范,给城市的每一个部件(如路灯、井盖)赋予了“数字身份证”。目前全省已完成8266万个城市实体对象编码,构建起城市的“数字孪生体”,为智慧城市、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散户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